兵團人
播撒科技星火的“牛專家”
這是一位兵團畜牧專家孜孜不倦潛心科研,服務兵團畜牧產業發展的工作日常。事情太多,劉福元就在工作日記上逐條記錄,完成一項標一個“ok”。在推進兵團規?;膛pB殖、糞污治理技術研究與示范推廣、科技扶貧服務第一線……總有他忙碌的身影。
工作30多年來,被群眾親切地稱作“牛專家”的新疆農墾科學院二級研究員劉福元,始終保持科技工作者的創新情懷,把科技“星火”播撒在畜牧業一線。
讓科研靶向更加精準
3月16日,一師一團二十五連舉辦科技助力鄉村振興講座,能夠容納600人的連隊黨群服務中心座無虛席。一個半小時的講座中,劉福元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一字一句詳細講解著糞污還田對發展畜牧業的益處,以及操作注意事項,并不時回答群眾的現場提問。
“劉老師是我們的老朋友,這幾年他都來過十幾次了。每次他來‘傳經送寶’,都能幫我們解決很多實際問題。聽說來的是他,我們連隊幾乎所有的人都來聽課了?!倍暹B養殖戶吐爾洪·艾爾肯說。
工作中不端架子、不擺譜,能夠換位思考,想基層群眾所想,多年來,劉福元總能快速和周圍群眾打成一片。他在為基層傳授技術知識時,常常像講故事一樣,一個段子接一個段子,很快抓住群眾的關注點,群眾都非常喜歡聽。
“連隊一線群眾在生產中遇見了問題,求助我們,能解決的我們現場處理;解決不了的我們帶回院里,向同行求教、試驗研究尋求解決辦法。為群眾著想,他們就會把你裝在心里?!眲⒏Tf,“走出實驗室,深入一線,才能真正發現產業發展中急需破解的難題,才能推動我們的科研事業靶向更加精準?!?/p>
多年來,到基層時直插連隊和養殖場是劉福元的工作習慣。他盡量壓縮在會議室里聽匯報的時間,把更多時間放在幫助一線群眾解決生產難題上。有師市領導在電話里調侃他:“劉老師啊,你又靜靜地來,悄悄地走了??!”
多年來,在基層一線破解的一個個畜牧業生產難題,使劉福元從一個科研新兵逐漸成為兵團畜牧科研戰線上的一名行家里手。他聚焦兵團畜牧產業發展需要,全力服務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堅持把論文寫在兵團大地上。
數十年堅守初心不改
1992年,劉福元從石河子農學院(現石河子大學動物科技學院)牧醫系獸醫專業畢業。一心想去八師獸醫站工作、發揮所學的他卻發現事不遂人愿!
對接好心儀的單位,卻發現自己的檔案已經不在學校了,被八師商務局提走了!劉福元被分配到了肉聯廠,從事獸醫衛生檢疫工作。努力嘗試調檔無果后,他只得服從分配走上工作崗位。
兩年后,劉福元調至新疆農墾科學院,但只能在院下設實驗養禽場和飼料廠從事畜禽養殖、飼料加工等工作,一干就是近10年。其間,他始終感到從事的工作不是自己愿意干一輩子的事情。
2003年年初,劉福元終于達成夙愿,到畜牧獸醫研究所科研崗位工作??粗c自己同齡、已在科研上小有成就的同事,望著干勁十足朝氣蓬勃的年輕同事,劉福元對如何在科研上干出成績,在人生中留下精彩進行了深入思考。
2003年開始,兵團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批引進澳牛,新建多個規?;B殖場,技術人員匱乏,繁育、營養等技術滯后。當時,畜牧獸醫研究所技術力量主要集中在綿羊相關科研方面。雖然前路崎嶇,但劉福元找到了努力方向?!氨鴪F下大力氣推進的事,就需要科研人員攻克解決發展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彼麤Q心開展奶牛養殖與反芻動物營養研究方面的科研工作,并且一口氣干了10年。
自那時起,劉福元大部分時間都泡在基層牛場,每個周末及節假日,幾乎都在單位加班。很多時候,不知不覺就忙過了飯點,他簡單吃點東西就繼續工作;有時候忙到凌晨,回家時,路燈都已經熄滅了。一次,他通宵達旦地工作到凌晨6時多,文件上的字體放大到三號字,看起來依然是模糊的。他在辦公室沙發上睡了一會,醒了洗把臉繼續干。雖然身體很困倦,但是他的內心卻有了強烈的成就感。
赴以色列學習規?;膛pB殖技術,推廣日本奶牛雙軌飼養法,結合兵團生產實際,吸收優化創新先進養殖技術……2004年,劉福元主持兵團重點推廣項目“奶牛飼養及生殖管理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帶領團隊以提高奶牛繁育率和產奶量為目標,把奶牛雙軌飼養法、產后生殖監護、超高產預測等多項先進適用技術,在一四一團試驗牛場進行了集成,并在兵團17個牛場的6000余頭奶牛中進行了推廣應用。
通過團隊夜以繼日的努力,一四一團牛場日平均牛奶單產從2004年的18.5公斤,提高到了2009年的26.5公斤,創造了當時兵團規?;霎a奶的最好成績,經測算,每頭奶牛年增加經濟效益1200多元,項目累計增加經濟效益2800多萬元。項目成果獲2010年度兵團科技進步二等獎。
兩個十年磨一“劍”,劉福元在兵團畜牧科研領域嶄露頭角,為兵團畜牧業發展作出了貢獻?;厥走^往,劉福元依然感謝初入職場的10年?!澳嵌喂ぷ鹘洑v讓我能夠站在產業發展的角度選擇科研方向,讓我能夠深刻了解到基層養殖戶生產中的具體需求,對我從事科研工作來說受益匪淺?!眲⒏Tf。
進軍交叉學科新領域
時光如梭,10年間,隨著兵團規?;B殖場的迅猛發展,養殖環境和糞污處理問題凸顯。兵團很多規模養殖場都遇到了糞污處理方面的難題。
這個領域,當時兵團尚無人開展研究,需要從零做起??紤]到自己主要做奶牛養殖和營養方面的研究,經常為基層設計養殖場,在基層跑得也多,劉福元就主動擔起了承接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子課題“規?;膛黾S污治理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責任。
在養牛場里走一圈,劉福元馬上就能對牛場布局、載畜量和管理狀況作出評判?!耙话闱闆r下,牛群中一半的奶牛應該是躺臥反芻,如果牛場站立的奶牛超過50%,就說明環境不達標,奶牛躺臥不舒服,地上糞污太多或者寒冷、太硬,這對奶牛的健康和產奶都不利,應當進行改進?!眲⒏Tf。
劉福元團隊攜手兄弟單位,設計了13座奶牛場,首次在新疆實現了奶牛場糞污“一站式”處理,這個模式一直沿用到目前。
近年來,劉福元團隊把科研重點瞄向了“養殖環境與糞污資源化利用”。這是一個交叉學科,既涉及養殖又關聯種植,成果能夠推動實現種養雙贏。
劉福元清晰地認識到,在科研工作中要進入一個新的領域,快速成長并有所建樹,下一番苦功是必需的。既要不斷學習掌握新知識武裝自己,又要在人才和實驗條件上補短板,特別是進入交叉學科,要作好坐冷板凳的思想準備。
劉福元認真梳理新疆和兵團糞污處理與還田利用鏈條上最需要突破的核心技術,通過內引外聯壯大技術力量,通過與行業部門深度合作提高社會支持度,并以項目為載體,一個難題接一個難題地突破。最終,他主持的“新疆兵團規?;B殖場糞污處理與還田技術研究與示范推廣”項目,形成了以糞污處理技術模式、畜禽糞污土地承載力測評、養殖肥水滴灌還田防堵技術為主要內容,適合新疆的糞污處理和還田利用技術體系,推動了兵團農牧結合與種養平衡發展以及畜牧業綠色高質量發展。項目成果于2022年獲得了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和中國技術市場協會金橋獎。
群眾心中的“博士”
常年從事高強度的科研和科技推廣工作,讓年逾五旬的劉福元兩鬢和眉毛“染”上了些許白色。他依然早出晚歸,忙于實驗與下基層。與人交流時,語氣平緩堅定,干勁十足。
劉福元坦言,搞科研每天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難。但走上了這條路,就會一往直前,不會回頭。
科研生涯中,讓劉福元最難熬的是有幾年研究項目接不上,資金短缺,開展的堆肥試驗無法維持。他和團隊咬牙想辦法扛到底。他們利用業余時間到基層進行編制規劃、設計養殖場、編寫實施方案等技術服務,僅為石河子總場設計的羊場就超過了10家。
為了省錢,他們坐班車下團場,常常早上7時出門,晚上10時多才回到家。就這樣,團隊依靠掙到的幾萬元錢,終于把試驗做完。
其間,石河子總場委托劉福元團隊編制申報國家級農村產業融合實施方案。項目涉及專業多、時間緊、要求高。劉福元坦言,在編寫過程中,有幾次想打退堂鼓,但想到石河子總場對自己的信任,想到放棄申報將使群眾痛失一次發展機遇,就咬牙堅持了下來。最終,4萬余字的方案編制出爐,凝練出的12個特色項目總投資金額達22.7億元。方案最終通過國家評審,石河子總場順利成為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園。
在石河子總場,無論場領導還是一線群眾,認識劉福元的人都叫他“劉博士”。劉福元多次訂正:“我只是一個碩士,還不是博士?!钡蠹也⒉焕頃?。時任石河子總場總農藝師的退休干部胡杰說:“名牌大學畢業的博士我們見了很多,你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博士’?!?/p>
“多年來,在服務基層生產實踐中不斷遇到新問題,這迫使我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眲⒏Tf,畜牧業綠色發展是未來的方向,更高水平的農牧結合是打造有競爭力的畜牧業的重要途徑。他將帶領團隊踔厲前行,聚焦種養一體化發展,促進農牧業資源高效循環利用,深入開展科研工作,為兵團畜牧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而繼續努力奮斗。(禚藝 趙優)
責任編輯:周沄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