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
生態旅游聚人氣 綠色發展添活力

航拍十二師頭屯河谷文化旅游體育休閑森林公園美麗風光(攝于2月10日)。李洋樂 攝
二師三十三團葫蘆島景區雪景(攝于1月13日)。李嘉成 攝
●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 趙珺 實習生 邵明輝
“現在,我們雙河市環境特別好,到了夏天綠植花卉很多,景色宜人。今年,我想邀請朋友來雙河游玩,欣賞我們城市的美麗風光?!?月13日,五師雙河市居民張曉麗說。
2022年,五師雙河市黨委著力打造文旅名城,構建“一山五園”城市田園景觀。目前,雙河市城區景觀面積達3145畝,中心城區綠地總面積為471.59公頃,綠地率在50%左右,形成了一街一景、四季常綠、三季有花的城市綠網格局。
近年來,兵團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牢牢守住生態底線,積極探索生態與經濟互動雙贏的發展模式,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兵團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支撐,逐步走出了一條生態美、人氣聚、效益增的綠色發展新路。
保護生態與發展生態旅游相得益彰
“去年12月,我參加了在十二師頭屯河谷文化旅游體育休閑森林公園舉辦的半程馬拉松比賽,公園的冬日美景,讓我至今難忘,等天氣暖和了,我準備帶孩子過去玩?!?月13日,烏魯木齊市民董偉說。
2022年12月24日,十二師“迎新年·愛兵團”冰雪半程馬拉松火熱開賽,吸引了烏魯木齊、昌吉等地的游客參加。比賽過程中,游客不懼嚴寒、挑戰自我,領略頭屯河谷文化旅游體育休閑森林公園的美麗風光,感受生態之美。
頭屯河發源自天山山脈中部哈爾尕山北坡,多年來,奔涌而來的冰雪融水哺育著兩岸的各族群眾。
2019年,十二師黨委按照兵團黨委的部署,從強化頂層規劃設計入手,聚焦生態治理、基礎設施建設,與昌吉回族自治州共同開展頭屯河綜合治理,加快河流生態系統重建和恢復,全力將頭屯河流域打造成生態修復區,繪就了一幅水清岸綠、多彩斑斕的美麗畫卷。
經過多年建設,昔日荒蕪的頭屯河沿岸如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頭屯河長達26公里的河岸實現南北貫通,與兵團五一新區道路連接,形成近100平方公里的環狀路網,與烏魯木齊市、昌吉市、八鋼交通路網全面對接,實現路脈貫通;7.8公里公園水系、10.2公頃水面人工湖因地制宜、因勢而建,實現藍脈貫通;新增1萬余畝綠化面積,300萬株樹木、150余種植物繪就萬畝綠心、千畝花海,實現綠脈貫通,形成新的“城市綠肺”。
2021年,頭屯河谷文化旅游體育休閑森林公園獲評國家4A級景區。如今,這個因良好生態而出名的公園,多次火爆“出圈”,成為烏魯木齊市、昌吉市和十二師群眾休閑娛樂健身的“網紅打卡地”。
近年來,十二師堅持保護生態與發展生態旅游相得益彰,加快構建綠色產業體系,不斷培育壯大文化創意、休閑旅游等新興產業,走出了一條“綠色、健康、循環”發展之路。
立足生態富民 釋放“綠色財富”
“最近來我們農家樂吃飯的游客逐漸增多,生意也越來越好?!?月12日,九師一六一團八連職工許國民正忙碌著,幸福寫在臉上。
“我們團場有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和美麗的自然風光,旅游業發展前景很好?!痹S國民說。
乘著團場發展旅游業的東風,2018年5月,許國民在老房子的地基上建起了現在的塬上緣山莊。隨著來團場旅游的游客逐漸增多,許國民開辦的農家樂生意越來越紅火,最初只有9間客房,發展到現在有40多個床位,集包廂、氈房、娛樂、采摘于一體的綜合性農家樂。
在一六一團,還有許多職工群眾和許國民一樣,依托團場良好的生態環境,發展鄉村旅游,日子越過越甜。
一六一團地處中國西北邊陲,林草覆蓋率達78%,全年環境空氣優良天數比例達96%以上,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紅色旅游資源。
近年來,一六一團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建設美麗家園為目標,統籌推進文明團場、美麗鄉村建設活動,大力實施連隊環境綜合整治、水源地保護、河流水生態修復及退耕還林工程,以“綠色”為筆繪就生態畫卷。同時,該團鼓勵各族職工群眾開辦高質量農家樂,做到“旅游一業突破,引領多業融合”的旅游發展新模式和新格局,在保護生態環境和發展綠色經濟上走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2020年,一六一團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2022年5月19日,中國旅游日兵團分會場在一六一團芍藥谷景區舉辦,歌舞精彩紛呈,景色秀麗宜人,讓游客真切地感受“云上花?!ぜt色九師”的魅力。
目前,一六一團共有20余家農家樂,其中,兵團級星級農家樂9家,帶動團場就業職工400余人,每年增收超過500萬元。
描繪生態畫卷 擦亮生態旅游名片
2月13日,天剛亮,一師十一團護林員夏萬林就開車從團部出發來到管護區,開始一天的巡護工作。
走在整齊排列的樹林中間,夏萬林不時停下腳步觀察樹木生長情況?;貞浧饍簳r經歷的沙塵暴天氣,夏萬林說,每到春播時節,風沙常常把職工播種的棉花連苗帶地膜掀飛,人們不得不一遍遍補種。
如今,隨著十一團沙漠邊緣防護林區、道路條田防護林帶、城鎮綠化林帶等治沙防線逐步形成,團場的生產生活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人進沙退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沙漠種樹成活率越來越高,人們的知法守法意識逐步增強,依靠‘沙漠之門’旅游景區,越來越多的人吃上了‘旅游飯’……”談及防護林給團場帶來的變化,夏萬林滔滔不絕。
十一團“沙漠之門”旅游景區負責人尹雙龍告訴記者,隨著當地生態環境的持續向好,該景區也加快了發展的步伐,景區內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越野拉力賽場地旅游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在為承接大型體育賽事打下基礎的同時,景區還豐富游玩項目,讓游客有更好的游玩體驗。
近年來,一師阿拉爾市堅持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開發利用并重,多層次、多途徑開發利用沙漠資源,依托塔克拉瑪干·三五九旅文化旅游區、昆崗文化園、沙漠之門景區等,舉辦沙漠文化旅游節、塔克拉瑪干沙漠飛翔節等活動,開發越野沖浪、星空露營、沙漠探險等娛樂項目,鼓勵引導職工群眾發展農家樂、民宿、餐飲、電子商務等新業態,打造獨具特色的生態旅游名片。
責任編輯:王萌 陳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