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推薦
我與兵團日報

“我與兵團日報”征文啟事
1953年5月22日,一張名為生產戰線的報紙,在新疆首府烏魯木齊創刊。它就是今天的兵團日報。
70年來,兵團日報見證了兵團的成立,記錄了戈壁綠洲的滄桑變遷,展示了改革開放的澎湃浪潮,推進著維穩戍邊的千秋偉業。無論在任何一個歷史時期,兵團日報都及時傳遞黨的聲音,積極引導社會輿論,履行了兵團黨委機關報的職責與使命。
兵團日報,因兵團的存在而存在,因兵團的發展而發展?;仡欉^去的歲月,我們尤為感恩兵團黨委的正確領導,感謝廣大讀者和社會各界人士的關心支持和幫助。
我們忘不了那一雙雙深切的目光,忘不了那一雙雙溫暖的手,忘不了那如雪花一樣飄來的稿件,忘不了那穿越四季的叮嚀和問候。
基于此,本報開展“我與兵團日報”征文活動。希望通過這個欄目,講述您與兵團日報的緣分和故事,表達對兵團日報、對兵團事業的熱愛和情感,送上兵團日報70華誕真摯的祝愿和祝福。
我們真誠地希望,無論您曾在兵團日報社工作過,還是被兵團日報影響過,或是與兵團日報有著聯系和特殊感情,請積極參加征文活動,寫下您不凡的經歷和故事,讓我們和兵團日報眾多讀者一道,分享您的感悟、感懷、感受和感動。
我們相信,您的來稿,就是給兵團日報創刊70周年最好的禮物,也一定會激勵和鞭策我們進一步做好新聞宣傳工作,奮力開創兵團日報新的歷史、創造新的輝煌。
我們期待著您的來稿。稿件以隨筆、散文為宜,每篇文章2000字以內。兵團日報及所屬新媒體將從征文來稿中擇優刊登。征文活動截止6月底。
來稿請發1183653361@QQ.com,并在郵件主題處注明“我與兵團日報征文”。
兵團日報社
2023年3月1日
難忘的歲月
●丁言鳴
時光荏苒,轉眼間我曾工作過的《兵團日報》已創刊70年了。如同一個人的成長,一張性質特殊、個性鮮明、風格獨特的報紙,走過牙牙學語的幼年,邁過艱難困苦的青澀歲月,經歷了風云激蕩的變革,迎來了豁達通暢的成熟,留下了一串勉力跋涉的足印。
我于1990年調入兵團日報社,那時還叫《新疆軍墾》,是一張四開四版的周三小報。然而在我工作的5年中,報社經歷了巨大的變革,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我親身經歷了這個變革的過程,這是我多年報業生涯中一段難忘的歲月。
當時,兵團的新聞人才相對匱乏,許多從業者都是從基層摸爬滾打成長起來的“土記者”。為了辦好《新疆軍墾》,當時的報社領導在各級支持下,匯聚了一批熱愛新聞工作,又有相當成績的新聞骨干,從而形成了一支比較成熟的骨干隊伍。報社還首次招聘了一批新聞科班出身的大學生,優化了人員結構,報社的規模也達到了70多人,為報社的發展夯實了基礎。
回顧在報社工作的歲月,有一件事令我記憶深刻。當時《新疆軍墾》改名不久,我們建立了一整套運行機制,有每周一次的編委會周會、有每日早晨的例會、有每周的好稿評選會、有編輯記者的崗位責任考核制度、有明細的獎懲制度……這些制度成了兵團日報逐漸轉型發展的保證。
最熱鬧的是每周的好稿評選會,編輯記者各抒己見氣氛熱烈,有時為了一個好標題、一則好消息、一篇好通訊,爭得面紅耳赤。好稿評選會成了大家業務學習的課堂、凝聚力量的加油站。那些評出來的好稿、好標題、好專欄,很多都在各級新聞獎項評選中獲獎。
開門辦報,群眾辦報是當年一個鮮明的特點。報社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法,定期邀請基層新聞骨干到報社實習,報社的編輯記者也定期沉下去開展新聞培訓。另外,報社每年與基層聯辦各種征文,每年和各師、團聯編各類專版、???,這些做法夯實了辦報的基礎,使報紙內容更豐富扎實。
一張成功的報紙需要有特色的內容來支撐,而有特色的內容又來自于報社有特色的專項報道活動。在我的記憶中,《新疆軍墾報》組織了許多專項報道活動,如“邊境農場行”系列報道活動。在“邊境農場行”系列報道活動中,3位記者北上阿勒泰、南下葉爾羌,白天采訪、夜晩寫稿,完成了一篇篇有分量的深度報道,詮釋了偉大的兵團精神。在重大題材報道上,兵團日報以大報的姿態參與重大題材報道,僅我參與的就有中央領導視察兵團、兵團成立40周年大會、全國兩會……這些重大題材報道成為我新聞生涯中最珍貴的記憶。
我在兵團日報工作期間,報社從小報到大報,從周三刊到日報,從鉛印到彩印,完成了華美的嬗變。喜看今日之《兵團日報》,內容豐富、專欄紛呈、印刷精美。我深信,隨著國家的發展,兵團事業的壯大,《兵團日報》一定會不負眾望,百尺竿頭,越辦越好。
?。ㄗ髡呦当鴪F日報社原副總編輯)
一封記憶猶新的來信
●劉文健
1985年末,我收到兵團日報社的一封來信。雖然已經過去近38年,但至今記憶猶新。
信是李中揚同志寫來的,他直言不諱地對我拍攝的一幅照片提出了批評:“一張6寸的小照片,顆粒這么大,如果放大了會成什么樣子?”
那年,我剛調到團場宣傳科從事新聞工作,對攝影一竅不通。宣傳科的一位同志把一張顯影液配方表遞給我說:“你按這個比例配好顯影液,把膠卷沖洗十幾分鐘就行了?!笨次矣行┮苫?,他又補充說:“我也不懂,是科里一位同志調走時這樣交代的?!?/p>
當時是9月份,天氣不冷不熱。我按照他講的辦法試了幾次,效果還可以。但是隨著天氣一天天變冷,膠卷的沖洗效果越來越差,最后幾乎顯不出影像。我以為是膠卷的問題,便跑到照相館對工作人員說:“你們賣的什么膠卷嘛,影像都顯不出來!”照相館的師傅了解情況后,笑著說:“現在天冷了,顯影液要加溫,溫度太低不行?!?/p>
此后,我把顯影液加溫后再開始沖洗膠卷。大概溫度太高,沖洗出來的照片就如李中揚所說的那樣,顆粒很大。李中揚的批評對我觸動很大,讓我對攝影知識的學習更加急迫。于是,我買來有關書籍,下定決心好好鉆研。從膠卷的定時定溫沖洗,到拍攝的構圖、取景;從光圈、快門的調整,到前景、背景的應用……每一個知識點,我都不放過。
一分汗水,一分收獲。第二年,我的攝影作品《干部夜間查水》在自治區舉辦的“七五”第一春新聞攝影大獎賽中獲得了三等獎。
調到兵團日報社工作后,又是老報人一次次為我敲響警鐘,使我在前進的道路上絲毫不敢懈怠。
有時到基層采訪,發現不了好的新聞點,會給自己降低要求,“湊”上一篇“豆腐塊”文章。一次,時任副總編輯陳義看了我寫的一篇“豆腐塊”文章,嚴肅地說:“劉文健,你就寫這樣的稿子嗎?”還有一次,報社推薦作品參評“全國農民報好新聞”,我把自己寫的《二十四團遷墳造地千余畝》報了上去,被周碩勛主任毫不客氣地“槍斃”了。他說:“遷墳造地幾年前就報道過了,不是新聞?!?/p>
正是這些老報人的嚴格要求,激勵我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精益求精打磨作品。我把每年出版的《中國新聞獎作品選》買回來認真研讀,結合兵團實際,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兵團日報社工作的12年中,我采寫的《浮夸當禁》《用生命實踐“三個代表”》《新疆棉蚜越冬研究有新突破》等十幾篇新聞作品獲得新疆新聞獎、兵團新聞獎和國家行業報新聞獎,其中,特別獎和一等獎4篇、二等獎6篇。這些成績的取得,都歸功于老報人的鞭策。
愿兵團日報的新聞媒體人永遠保持優良的工作作風,不斷充實自己,腳踏實地、守好初心,身體力行、多出精品!
?。ㄗ髡呦当鴪F日報社原記者)
責任編輯:李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