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推薦
兵團英才風采錄

兵團英才風采錄|張國治:二十四年堅守教育初心
“大漠孤煙直”類比立體幾何中直線與平面的垂直關系、“長河落日圓”則是直線和圓的關系、 “孤帆遠影碧空盡”形容的是極限、“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形象地描述出一個遞減的等比數列……
張國治在辦公室備課(資料圖片)。 張國治 提供
在兵團第二中學(以下簡稱“兵團二中”)張國治老師的課堂上,數學是生動而富有詩意的,“詩歌是美的,數學也是美的,兩個結合在一起就是美美與共?!痹谒磥?,抽象的數學概念借助具象化的詩歌表達,更能引人入勝,也更容易理解。
從教24年,讓學生喜歡數學、學好數學,讓自己在數學教育領域不斷精進,是這位老師的教育初心,也是他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1999年,剛走出大學校園的張國治毅然選擇到當時條件頗為艱苦的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新源縣第八中學,開始了三尺講臺的辛勤耕耘。2008年來到兵團二中任教至今,從他的課堂走向國內外知名學府的學生不計其數,僅在2014年,他作為班主任帶的第一屆學生中,就有8名學生分別考入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
之所以選擇數學教育,張國治提起他的老師仍推崇備至,“高中的一堂數學課上,我用與其他同學不同的解法成功解答出一道題,受到老師的表揚。印象中那位老師很嚴肅,很少表揚人,所以他的表揚對我來說是莫大的鼓舞,從此我對數學的熱愛就一發不可收拾,并堅定走上數學教育的道路?!?/p>
也是受這段經歷影響,張國治的教學風格常常是鼓勵式的。他的課堂氛圍輕松,鼓勵學生暢所欲言,經常會針對一個問題展開熱烈的討論。兵團二中畢業生鄭文軒還記得,高一的一堂數學課上,他用自己探索的方法解答出一道三角函數的題目,張老師當即在全班同學面前將他的解題方法命名為“鄭文軒法”。
張國治對于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視取得了顯著成效,甚至幫助不少學生找到了人生發展方向,“去年有一名我的學生,按他的高考分數可以選擇同濟大學的土木工程專業,眾所周知,這是同濟大學最好的專業嘛,但他覺得數學非常有趣,想在這個領域深造,最后依照自己的興趣選擇了數學專業,我也很高興能充當引路人的角色?!?/p>
對于一名教師來說,教學與教研猶如兩扇翅膀,是平衡專業發展的經緯。張國治不僅在工作中注重對教學方法的探索,也非常注重對教學經驗的總結,他時常將自己的經驗整理成論文發表在國內各類數學期刊上,目前已發表了130余篇數學論文。在他的帶動下,兵團二中的教師和學生都參與到數學論文寫作中來,學術氛圍十分濃郁。
2017年,學生自發成立了學校首個數學論文社團——潮汐數論社,截至目前,有50多名成員發表了論文。目前就讀于浙江大學的林一成是兵團二中畢業生,曾擔任潮汐數論社副社長?!笆指兄x張老師對我們的悉心指導?!绷忠怀烧J為高中時期撰寫數學論文的經歷不僅讓自己對數學產生了巨大的興趣,對自己成功考入理想大學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2020年,張國治擔任兵團二中高中部科研室主任,他感到身上的擔子更重了,“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成長,還要更多地關注教師的發展,為他們做好服務”。2021年9月,以張國治名字命名的兵團級名師工作室成立,吸納了兵團二中、烏魯木齊市八一中學、十二師高級中學、和田地區實驗中學等學校的優秀教師,著力打造名師孵化基地和示范引領中心,逐漸成為“讓教師從優秀走向卓越”的專業成長共同體。
張國治的辦公桌抽屜里裝滿了“模范教師”“特級教師”“優秀教研先進個人”“有突出貢獻優秀專家”等榮譽證書,以及教育教學和課題研究等獎項。然而,在回憶自己最有成就感的瞬間時,他首先想到的依然與學生有關,“孩子們在研究和探索數學的過程中領略到數學之美的時候、考上心儀的學校和專業給我報喜訊的時候、寫出的數學論文成功發表的時候,是我作為教師最有成就感的時刻”。
行走在兵團二中的校園里,經年不變的是路旁鉆天的白楊,它們路過一張張青春洋溢的臉龐,給予他們為時三年的朝夕相伴,正如張國治老師,桃李不言,將種子默默撒播。陽春三月,白楊正積攢著蓬勃向上的力量,將無限生機贈予兵團二中一屆又一屆學子們。(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靖茹)
記者手記
數學像人生,不同的路徑指向一個固定的答案。人生像數學,過程中的體驗、路途上的風景才是最重要的。24年來,張國治帶領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探索數學的奧秘,他的學生有的選擇去更廣闊的世界勇敢拼搏、有的選擇像老師一樣扎根兵團無私奉獻,從兵團二中這個起點出發,走向了自己輝煌燦爛的人生之路。張國治始終堅守在三尺講臺,兢兢業業培育祖國的花朵,這是對“胡楊精神”最好的詮釋和傳承。
兵團英才風采錄丨王海嬋:為沙漠增綠 促職工增收
初春時節,十四師二二四團土地平整現場熱火朝天,挖掘機在田間隆隆前行,裝載機分散各處清理土包、地埂。二二四團農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王海嬋站在溝渠邊,現場指揮調度。
“土地平整好后要種植小麥,現在要抓緊時間做好前期各項準備工作,不耽誤小麥播種?!蓖诿β底鳂I的農機,王海嬋拍了拍身上的土說,“現在團場種莊稼可不像以前那么難了?!?/p>
王海嬋在棗園查看紅棗長勢(資料圖片)。 王海嬋 提供
2003年,園藝專業畢業的王海嬋以為自己會從事環保相關工作?!皼]想到會來到一個距離沙漠這么近的團場?!蓖鹾刃χ貞浀?,“有時候前一秒還是晴天,突然就刮起了沙塵暴,黑壓壓的一片從遠處襲來,呼吸都困難?!?/p>
“一天要吃半斤土,白天不夠晚上補?!边@是王海嬋剛來二二四團的生活常態,但她從未退縮過。這個性格大方、做起事來風風火火的陜西女孩,面對困難有著一股不服輸的韌勁。
來到團場,第一件事就是種植生態林。當時,二二四團將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相結合,決定發展特色林果業,種植棗樹。
在遍地都是沙丘的地里怎么種棗樹?剛剛從事農業生產工作的王海嬋犯了難。她買來書學習種植技術,跟著大家一起在干中學、在學中干。推沙包、鋪管網、施肥、澆水,終于等到棗樹發芽。然而,一場風沙將棗樹剛吐露的嫩芽吹得干焦。
“那幾年,我們的心情隨著風沙起伏。好不容易補救過來的棗樹,又被風沙毀了,心里既著急又生氣?!蓖鹾日f,為了保護棗樹,他們想了很多辦法,種麥子、拉防風網,但一場風沙過后,什么都沒了。
為了種活棗樹,二二四團邀請專家教授防沙治沙和紅棗栽培技術,王海嬋認真做筆記,勤于實踐,修枝、抹芽……一年年過去,棗樹的根越扎越深,枝干也一天天粗壯起來。
如今的二二四團,風里不再裹挾著沙子,每到夏季,連片的棗樹仿佛一片綠色的海洋,煥發勃勃生機。
生態好了,棗樹種活了,如何教會職工群眾管理技術,助力職工增收成為擺在王海嬋面前的難題。
“團場的職工群眾大多沒有管理棗樹的經驗,請來專家講課,短時間內效果甚微?!蓖鹾劝压ぷ麝嚨剞D移到田間地頭,與職工一道,迎著朝陽下地,伴著夕陽回家。
“抹芽要留下多少?”“夏天紅蜘蛛如何防治?”王海嬋向專家求證書里記錄的方法是否可行,確認可行后,再耐心為職工講解。
經過多年的努力,二二四團紅棗掛果面積達15萬畝,占全團種植面積的80%。大面積種植紅棗在改善團場生態環境、增加職工收入方面發揮了顯著作用,紅棗成為職工群眾增收致富的“紅果子”。
然而,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傳統種植技術無法滿足現代農業生產需求。職工由于缺乏先進的種植技術,忽視了對棗園的精種細管,紅棗產量、品質逐年下降。
紅棗品質沒有往年好,這讓王海嬋有些著急:“團場也發現了這一情況,提出要推進紅棗產業升級,降密度,提質量,大力實施紅棗提質增效工程,增施有機肥?!?/p>
“這個辦法可行?!甭牭礁鞯貙<姨岢龅男曼c子,王海嬋立刻下連隊進行推廣,沒想到剛一開始就遭到了許多質疑。
“這一棵樹能有兩棵樹產量多?”
“種了這么多年的棗園了,突然要拔掉這么多棗樹,產量不高,質量也上不去咋辦?”
面對職工群眾的不理解,王海嬋一趟趟往職工家跑,講理念、看實例,請來專家為農業生產“問診”,申請各項補貼政策。在王海嬋的努力下,職工群眾慢慢轉變了想法,按照要求對自家棗園進行了改造。
2022年,團場1.6萬畝紅棗標準園完成修剪、清園工作,紅棗產量比2021年提高12.18%,價格每公斤平均上漲1元。
“團場生態環境越來越好,產業結構逐漸多元化,種鮮食水果、莊稼樣樣都行。今后,我要繼續學習先進的農業技術,將這些技術成果在田間地頭推廣,讓職工群眾的致富路越走越寬?!蓖鹾刃判臐M滿地說。(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素凡)
記者手記
在采訪中,王海嬋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我沒覺得這里有什么艱苦的?!边@個說話直爽的陜西姑娘,在別人打退堂鼓的時候始終沖在前頭,在奉獻中收獲快樂,一步一個腳印地做好每件事。
不斷學習新技術、新成果是農業科技工作者為職工群眾做好服務的基礎。從棗樹“矮化密植”到實施標準化種植,王海嬋始終堅持先自學再推廣服務。扎根團場20年,職工群眾的點贊,是對她奮斗在一線的最大肯定。
兵團英才風采錄丨吳翠云:生如胡楊 扎根邊疆
“哈哈,我們的‘紅棗公主’來啦!”2月28日,塔里木大學園藝與林學學院教授吳翠云又一次來到十四師皮山農場,皮山農場農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艾合麥提江·玉努斯和許多種植戶高興地前來迎接。
“與職工打交道,他們不看你發了多少篇論文、申報了多少課題,只有你為他們辦了實事,他們才認你是好專家?!卑消溙峤び衽垢锌?。在皮山農場職工群眾的眼中,吳翠云就是這樣一位辦實事的好專家。
吳翠云(左一)為職工講解桑葚種植技術(攝于2月4日)。張宇陽 攝
2020年,吳翠云和團隊來到皮山農場。棗園里,密密麻麻的棗樹幾乎讓人找不到下腳的地方。過于密集的棗樹得不到充分的陽光和養分,不但坐果率低,長出的紅棗也不好吃。
經過探討研究,吳翠云建議對棗樹進行疏密、間伐、提干、擴冠??粗麍@里的棗樹被間伐掉幾乎一半,棗樹長好的枝條被大刀闊斧地修剪掉,種植戶既心疼又疑惑?!肮麡浯笾Ω商?、枝葉過密反而會耗費營養。只保留中干和一些小的結果枝,產量和品質才會更好?!苯涍^吳翠云耐心解釋后,種植戶雖然不舍,但也照做了。
后來,吳翠云又陸陸續續來了皮山農場很多次。棗樹展葉的時候,她手把手教種植戶管理水肥;開花的時候,教種植戶增施有機肥;有蟲害的時候,幫著種植戶打藥、除蟲。等到棗樹坐果的時候,種植戶拉著她高興地說:“棗樹雖然比以前少,但樹長得比以前高,果子比之前多,也比之前大!”
“對于我們林學人來說,知識不僅在書本中,也在田間地頭里?!眳谴湓聘嬖V記者,她的老師王新建也畢業于塔里木大學,畢業后留校工作?,F在依舊奔波在基層一線,和她在同一科研團隊,把汗水灑在田地里,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和老師一樣,吳翠云畢業后選擇扎根邊疆,像胡楊般從土壤中汲取養分和力量,用知識和汗水服務基層職工群眾。每年,吳翠云所在團隊的老師們外出作業的時間都在百天以上,多名研究生在200天以上。吳翠云更是把課程都安排在周二至周四,每到周五就坐車出發,為南疆師團及地方縣鄉群眾提供技術服務。
就這樣,吳翠云把根深深扎在了南疆14個農牧團場及12個地方鄉鎮職工群眾的心里。在30多年的基層服務中,大家都叫她“紅棗公主”。
見完熱情質樸的種植戶,吳翠云又馬不停蹄來到了皮山農場無花果科技小院,這里有她學生的汗水和成果。
2020年,皮山農場恩玨無花果種植合作社種植了大面積的設施無花果,最初扦插育苗的成活率不到20%。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吳翠云的駐點學生們通過調整激素種類、激素濃度、無花果不同節位進行了實驗研究。通過長期的駐點觀察,最終總結出了短時間高濃度沁漬激素的無花果扦插育苗方法,大大提高了無花果的生根率和成活率?!敖衲?,恩玨無花果種植合作社正在洽談與塔里木大學無花果科技服務團隊繼續合作?!睂W生取得好成績,吳翠云比自己研究出成果還高興。
“在實踐中讀樹、研樹,成了林學人別具一格的學習場景;在山林中扎根、奉獻,則是我們學以致用的獨特方式?!眳谴湓频膶W生——正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果樹學專業攻讀博士學位的馮一峰感慨道。
2008年,馮一峰在塔里木大學園藝與林學學院就讀。從本科到碩士畢業的幾年里,他跟著吳翠云和科技服務團去了南疆很多地方,那里有熾熱的陽光,干燥的風沙,也有質樸的笑容。
艱苦的生活環境與職工群眾發自內心的感激笑容,都給馮一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拔覀內セ鶎臃盏臅r候,什么艱苦的生活環境吳老師都能適應。她說,總有人要付出,要奉獻,要為興疆固邊做些事情。那一刻,我找到了學習的意義?!被貞洰敵?,馮一峰依舊心潮澎湃。2015年,他研究生畢業后留校任教。為了更好育果育人,成為一名像老師一樣扎根邊疆、無私奉獻的人,馮一峰目前正在繼續深造。
“現在,我的很多同學,都像吳老師一樣去了基層一線,我發自內心為他們驕傲?!瘪T一峰自豪地說。南疆大地,莘莘學子如萬千胡楊,沉默堅韌,崢嶸成林,億萬葉片秋日盡黃,如金色江河閃耀大地。(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 諶慧)
記者手記
從教32年來,塔里木大學園藝與林學學院教授吳翠云像胡楊一樣把根深深扎在南疆大地,積極探索林果業提質增效新路徑,數十年如一日服務基層;致力科技教育,以潛精研思和堅韌不拔的精神帶領團隊攻克科研難題,培養新時代戍邊人;以深厚的學科素養,率先推行課程群建設,初步構建園藝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在人才培養、社會服務和科學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
實干是最響亮的語言。吳翠云立足崗位、在基層工作中不斷地錘煉自我、提升自我、突破自我,將從實踐中汲取的經驗轉化為干事創業的不竭動力,深刻展現了新時代兵團人的責任與擔當,是當代“胡楊精神”的最好寫照。
兵團英才風采錄丨羅曉紅:為企業發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忙,是大家對羅曉紅的第一印象。作為新疆天潤乳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天潤乳業)乳業事業部技術管理中心部長的羅曉紅,除了行政事務,還帶領團隊成員承擔公司新品研發的重任。
如今,國內乳制品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同質化的產品越來越多,羅曉紅認為,企業要想在市場立足就必須開發新技術、新工藝和新產品,形成企業自身特有或獨有的核心技術及專利產品。為了這個目標,她積極研發新產品,為公司發展提供核心競爭力。
羅曉紅在檢查新產品酸度(資料圖片)。 羅曉紅 提供
2014年,天潤乳業剛上市,急需新產品為公司打開產品銷路,羅曉紅扛起了新產品研發重任,獨立從事新產品研發工作。面對當時無團隊、無經驗、無外援的“三無”現狀,她迎難而上,每天泡在研發實驗室里,詳細記錄實驗的每項指標?!笆葻徭溓蚓?、保加利亞乳桿菌這兩支乳酸菌有幾十種不同搭配的菌種,每個菌種都有不同的特點,需要不斷去實驗,就是為了找到最能體現濃郁香感的搭配?!?個月后,第一個酸奶新品“八樓記憶”研發成功,當年就成為新疆酸奶市場的熱銷產品,上市3年間銷量達1500噸,給公司帶來銷售利潤630萬元。
“八樓記憶”上市后,羅曉紅立即投入下一個新品的研發工作。2015年2月,天潤乳業推出的愛克林濃縮酸奶“引爆”新疆酸奶市場,遠銷廣東、福建、上海等地,濃縮酸奶一躍成為占公司銷量60%以上的最大單品。近8年,濃縮酸奶銷量總計15萬噸以上,為公司帶來幾億元的銷售利潤,產生的經濟效益顯著。
同事、朋友、家人,常常見羅曉紅“熬”紅了雙眼,勸她“不要那么拼”,可她停不下來……“我們要迎難而上,辦法總比困難多?!?016年,天潤乳業成立了研發部,羅曉紅負責研發部的工作。
“冰淇淋化了”“百果香了”“被柚惑了”……2016年以來,羅曉紅帶領研發部開發了70余款新產品,多款產品走俏國內市場成為爆款。目前,天潤乳業三分之一以上的產品銷往疆外。今年年初,天潤乳業首次將新疆酸奶與海鹽檸檬搭配在一起,推出了愛克林系列海鹽風味發酵乳,這款酸奶口感可咸可甜,一上市就受到消費者青睞。
“學習力就是競爭力、創新力和發展力,必須終身學習”“努力付出,無愧我心”……這是羅曉紅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她始終用行動詮釋著、影響著身邊的人。
為了繼續提升公司的產品創新能力,羅曉紅不滿足于只開發酸奶新產品,她帶領團隊成員不斷學習,將公司新產品研發領域由原來的酸奶逐步擴展到調制乳、奶酪、乳飲料、清淡飲料、發酵果汁等新領域,提高了公司新產品研發能力和水平。除了每年上市的十幾款新產品,研發部每年為公司儲備20余款新產品,形成“研發一代、儲備一代、生產一代”的三級研發體系,為公司經濟持續發展提供持續的動力。
短短幾年時間,在羅曉紅的帶領下,部門的研發員由最初的2名增加至16名,35歲以下的研發員約占81%,先后承擔了兵團級、師級科技項目20余個,創新能力和研發成果在疆內同行業領先。羅曉紅獲得自治區、兵團科技進步二等獎共3項,參與中國發明專利4項,參與國際發明專利1項,參與兵團新技術應用1項。
“科技創新是企業爬坡過坎、發展壯大的根本,是締造企業新發展動能、增強企業自身市場競爭力、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素?!绷_曉紅告訴記者,她從事乳品研發工作已有10年,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無論崗位如何變動,她始終堅守在研發一線,用專業知識和滿腔熱情,帶領團隊開發新產品,為公司高質量發展和兵團乳業可持續發展作出新貢獻。
面向未來,羅曉紅的內心始終回響著剛承擔新品研發任務時的誓言:“全力以赴,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 鄭婭莉)
記者手記
羅曉紅憑借著過人的勇氣和堅定的決心,通過大量的科研實驗,積累了翔實的第一手資料,對于每個菌種的特點、消費者的需求了然于胸。她帶領研發團隊,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創新優化產品,使科技創新的“關鍵變量”成為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推動“天潤制造”向“天潤創造”發展,讓天潤乳品走出新疆、邁向全國,為企業持續健康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兵團英才風采錄 | 王林:師者匠心 傳道授業
王林近照(資料圖片)。 孫藝瑋 攝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這為新時代職業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使職業教師備受鼓舞。我堅信,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北鴪F興新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王林說。
1987年,王林懷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愛走上講臺,成為一名機電專業教師?!吧下殬I學校是不是沒前途?”“上職業學校會不會被人看不起?”面對眾多學生的疑慮,王林暗下決心:絕不讓一個學生迷失,絕不讓一個學生掉隊。
為了重建學生的信心,王林走進學生食堂和宿舍,與學生交流暢談,耐心開解;為了提高教學質量,王林主動深入企業車間,細心觀察、反復實踐,為學生量身定制教具、教材,積累和總結了許多寶貴的經驗。經過多年努力,王林終于摸索出一套培養學生的“寶典”:職業教育不僅要讓學生有一技之長,更要做好思政教育,培養學生的專業精神和敬業品格。
“精度0.003毫米的航空零件,憑一把銼刀銼削出來”“時速達350公里的‘復興號’,離不開‘一槍三焊’的獨門絕技”……課堂上,王林總是“見縫插針”地將愛崗敬業、精益求精、勇于創新等工匠精神融入教學。高鳳林、孟劍鋒、顧秋亮……這些大國工匠的故事都在學生心間種下一顆技能成才的種子。
自成為院領導以來,王林更加注重學院的思政建設,每個學期都舉辦專題講座,將兵團精神和胡楊精神、老兵精神融入思政講堂。另外,他常組織思政課教學比賽、研討會,不斷“打磨”思政課程,全力打造高質量思政教師隊伍。經過多年努力,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兵團實踐研修基地在兵團興新職業技術學院揭牌成立。
職業教育的重點在于實踐,能工巧匠、大國工匠都是練出來的。做好思政教育、弘揚工匠精神的同時,還要練就學生過硬的本領。為此,王林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下了一番功夫。他倡導在校內建設實踐基地,與企業聯合培養學生,開設特色專業和特色課程,要求實踐性教學占總學時的50%以上,增強學科與社會的適應度;他還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類技能大賽,帶領學生做課題、項目,訓練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
同時,王林組織學校與100多家企業建立了實習和就業方面的合作關系,讓教師和學生進入企業,實習時間不少于6個月,多學期、分段式實行。企業技術人員作為學生實訓“師傅”,通過“傳幫帶”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把學生的實踐課程學習與企業生產任務結合起來,根據崗位需求變化,滾動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實現“上課”與“上崗”融合,綜合就業率達到98%。
這些年,王林先后獲得全國首屆中華職業教育教學名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高技能人才、兵團首批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等榮譽。
“對我來說,這些稱號不只是榮譽,更是激勵我前行的動力。我將繼續堅守本心,為兵團培養一批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蓖趿终f。(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 彭思琦 張美玲)
記者手記
職業教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關系到國家整體人才的質量,直接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作為兵團職業教育的領軍人物,30多年來,王林扎根教育一線,以兵團精神和胡楊精神、老兵精神育人,為兵團培養了一批愛崗敬業的高技能人才。他不懈推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與企業聯合培養學生,為相關企業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如今,在王林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青年教師留在了兵團興新職業技術學院,為忠誠履行新時代兵團職責使命奉獻青春力量。也正是在他們的努力下,一套具有兵團特色的職業教育體系正在被構建。
責任編輯:李媛媛